在长江与彭溪河交汇处,云阳正以美食为媒,向国际叙述“舌尖上的巴渝故事”。董老四包面店的门“吱呀”推开,蒸发的热气裹挟着油辣子的辛香扑面而来;云安镇羊杂一条街上,羊杂汤锅的鲜醇混着麻辣味在空气中交错;故陵镇的麦子粑作坊里,新磨的麦粉通过发酵,用桐子叶包裹,在柴火灶上蒸出麦香……这座依山傍水的城市,正以一碗包面、一锅羊杂、一块麦粑,向国际叙述巴渝饮食文明的根与魂。
“老板,两个大碗,一清一红!”“红汤,多放点辣椒!”早上7点半,云江大道旁的董老四包面店迎来早顶峰。本年70岁的向有萍坐在餐台前,双手翻飞如蝶,几秒钟便捏出一个“元宝”状的包面。她的儿子董俊成则在厨房里忙活,包面下锅,面皮透出粉色的肉馅时敏捷捞出,淋上红亮的油辣子,香气瞬间盈满小店。
这家老店已有逾越百年的传承,是云阳人心中“包面江湖”的标杆。第一代传人董明惠以“皮薄如纸、肉鲜似泉”的手工出名,因在家中排行第四,店名便定为“董老四”。一直以来,包面的配方始终如一,猪前腿肉半肥半瘦,面皮擀至透光却不失干劲,油辣子用本地红辣椒炸制。“食材差了半点儿,老顾客一口就能尝出来。”向有萍说。
2014年,董俊成从母亲手中接过“接力棒”。他每天清晨4点到店熬骨汤、炸油辣子,十年如一日。2019年,云阳董老四包面店上榜了“重庆老字号”品牌。百年不变的味道,不仅是云阳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也是不少云阳人思念家乡的味道。
“老板,煮个羊杂火锅,还要两碗羊杂面!”“好嘞!马上来!”上午11点,云安镇羊杂一条街人声鼎沸。10余家老店沿街排开,羊杂汤锅的鲜香与麻辣味在空气中磕碰。羊肚爽脆、羊肺绵软、羊肠弹牙,配着马铃薯、木耳在红汤中翻滚,门客们围坐桌边大快朵颐。
云安羊杂的鼓起与盐业密不可分。明清时期,云安盐场工人常在隆冬以羊杂暖身,逐步构成“一锅煮百味”的吃法。周老娘羊杂店老板泄漏诀窍:“羊杂去腥需用盐井水重复搓洗,底汤要用羊骨熬足6小时。”2023年,云安羊杂制造技艺当选县级非遗。
“上一年新年,这儿堵了3公里,满是来吃羊杂的!”云安镇工作人员回想,为应对爆单,店家们发明晰“生包汤锅”——顾客买回半成品,在家烫菜下面,既留住了味道,又拓宽了消费场景。现在,云安羊杂日均销量超5000斤,更招引重庆主城区门客驱车百里特地打卡。
“麦子粑,故陵麦子粑……”在长江南岸的故陵镇,吆喝声在街头巷尾回响。清晨六点,麦子粑老板彭大姐将发酵整夜的面团揉进红糖与绿豆,裹上带着露珠的桐叶,柴火灶上升腾的蒸汽里,麦香与木香交错成记忆里的幼年味道。
这项当选县级非遗的手工,藏着长江农耕文明的暗码,选用本地小麦古法磨粉,以桐叶代替蒸布,既锁住水分,又赋予植物幽香。据材料记载,旧时船工远行前必带麦子粑果腹,桐叶的天然防腐特性让食物能保存三日不坏。
如果说羊杂是云阳的“文脉”,那么散落在山崖边的“羊脚脚”则是野性基因的迸发。黄昏,云阳“美食夜市”灯火通明。云阳羊脚脚的摊主老赵掀开高压锅,羊蹄的胶质与桂皮、八角在红汤中融合,香气勾得门客挪不动步。
而在30公里外的蔈草镇,牛脚脚则是另一番风味。选用黄牛蹄筋,参加豆瓣酱、泡椒慢炖3小时,再以砂锅保温上桌。“蔈草牛脚脚的辣是‘暗劲’,初进口温文,潜力却让人冒汗。”老门客刘建军点评。2024年,两家“脚脚”双双当选“重庆地标菜”,县餐饮协会牵头拟定规范工艺,推进规模化出产。
“这些‘边角料美食’能火,靠的是物尽其用的才智。”有关人员介绍。曩昔,羊蹄、牛蹄多被弃用,而云阳人化平凡为奇特,以重口味谐和粗暴食材,恰如巴人骨子里的江湖气势。
云阳,这座偎依在长江臂弯里的城市,藏着太多让人停不下嘴的味道。翻飞的包面皮裹着四代人的年月流通,羊杂汤锅里欢腾着盐工后嗣的江湖豪情,桐叶麦香里沉积着长江船工的年月沉香。云阳人将山河奉送化作舌尖景物,在擀面杖与铁锅的磕碰中,传承着巴渝大地最火热的生计才智——无论是百年老店对初心的据守,仍是路旁边摊主对食材的妙用,都浸透着这片土地特有的干劲与灵性。
当非遗技艺遇见贩子焰火,当古法传承磕碰现代构思,云阳美食早已逾越果腹之需,成为解码巴文明的味觉密钥。那些在滚油里翻腾的辣椒,在柴灶中蒸发的麦香,在砂锅里慢炖的蹄筋,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最动听的美食传奇,永久生长在寻常百姓的灶台上。而这,仅是云阳美食江湖的几缕香气,还有彭溪河畔的扣碗香、深巷飘来的醪糟甜等更多带着体温的味道,正等待人们用味蕾测量这座城市的千年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