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留学归来后,“90后”新农人杨笑一回到家乡中山,与父辈一起干起了土鸡养殖工作,成为一名“土鸡保种员”。“要想把鸡养好,就得想办法把纯种土鸡传下去。”杨笑一坦言,在当下激烈的肉鸡市场中,土鸡赢得一席之地的重点是“鸡种”,而中山沙栏鸡“突围”的方向,正是以科技之方保育土鸡本来的味道。
近年来,传统中华土鸡正因白羽鸡工业化养殖的冲击而遭遇销售瓶颈,年出栏量卡在36亿只大关。在业界和学界看来,土鸡重新获得消费者青睐的关键,或许正在于如何留住“鸡味”。
“沙栏鸡最大的特色就是其皮质。”杨笑一和记者说,养殖场经营近40年来,从始至终坚持的就是“保种沙栏鸡”。在养殖场的一处圩堤边上,一批批土鸡正悠闲散步,而在一旁的温室中,它们最古老的“祖先”——原鸡正居住其中。
今年4月,这片养殖场被广东省农业农村厅选定为我省第二批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百年鸡种在此延续。在杨笑一看来,土鸡的价值之一,正在于传承了百年前的风味,“一代代土鸡保种繁衍至今,就能把‘鸡味’留下来。”目前,中山沙栏鸡已完成第三世代选育工作,保种核心群母鸡共1732只、公鸡有480只。
“种鸡之外,我们今年也开始加大养殖力度,想办法把‘沙栏鸡’这个品牌打出去。”杨笑一和记者说,去年以来,养殖公司在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山市的支持下,加大养殖土鸡投产力度,原本计划2025年供货量超20万只,如今预计全年产量或将翻倍。
杨笑一说,专卖店销售的沙栏鸡分140天、180天、300天三个养殖批次,鸡的重量在3.5斤—4.2斤间,不仅面向酒楼、市场档口、农庄等供货,也面向市民销售。“专卖店上个月开业,受到市民欢迎,日常销量就有几百只,节假日因餐饮需求量增长,销售更是旺盛。”
一个老品种,一位新农人,如今却焕发新活力,其中的秘诀何在?杨笑一坦言,秘诀在于主动拥抱市场,不仅继续深耕本地传统茶楼客户,还主动向大型三鸟市场进军,开拓新客户,“纯种沙栏鸡虽然个小肉少,但在都市人求精不求多的消费习惯下,皮脆肉紧的沙栏鸡已然成为中山片区土鸡食客的心头好。”
“土鸡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来看,中国所有地方的鸡种都可以称为中华土鸡,与之相对应的就是由国外引进的白羽肉鸡。”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遗传标记学分会秘书长、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张细权介绍道,根据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通过的130余种地方鸡种都在土鸡的范围内。以广东为例,除了我们熟知的清远麻鸡,还有胡须鸡、杏花鸡、槐香鸡、中山山鸡、阳山鸡以及最新通过认定的粤西卷羽鸡7个品种。
土鸡品种的研究发展历史也经历过“由土到洋”的历程。张细权和记者说,最早的时候,通常用称和尺子等表观特性去界定品种,到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学界流行以血型、蛋白质多态性等指标去界定,近年来随技术进步,则通过DNA代谢组学等方式来开展遗传研究。
除了基因外,养殖习惯也给地方鸡种之间带来差异。张细权举例,华农团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海南做鸡种鉴定时,发现当地文昌鸡的养殖时间超过180天甚至190天时,脂肪酸会发生改变,后来特定品种的特定养殖规律也成为禽类学者界定品种的重要标志。
“一百多个品种资源根据地域各有特点,也并非适合同期全部开发,但是作为我国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家禽,却依然有保存全部土鸡基因的必要。”张细权解释道,地方鸡种的形成和发展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与商业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息息相关,但保存好全品类鸡种资源,相信只要有合适的机会,相应的品种仍会重新受到青睐。
中山沙栏鸡从几近灭绝到焕发新生,靠的正是业界对保种的坚持。中山市农业农村部门持续几十年的保种工程,通过建立保种基地、提纯复壮、标准化饲养等技术方法,才让这一“中山味道”留存下来。
“推动国家级‘中华土鸡’认证体系十分必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温志芬介绍,国家级“中华土鸡”认证可以为土鸡产品赋予更高的品牌价值,提高花了钱的人土鸡产品的认可度和信任度。
除了生产和养殖之外,行业企业也尝试抱团“突围”,温氏、立华、德康、湘佳、力源5家养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于2024年成立“中华土鸡推广中心”,其目的是整合行业资源、规范市场秩序,共同探索土鸡产业的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随着清远市“百县千镇万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工程”的深入实施,清远鸡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成为推动地方经济高水平发展的新引擎之一。
□徐勉朱红鲜上一篇:下一篇:上市牧企CFO年薪曝光:海大、温氏超400万元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照法律来追究有关规定法律责任